司马迁著《史记》并非"家里蹲" 足迹遍布大半中国

读书 2015-03-24 15:40 人民网

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,禁止其它网站转载,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】

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(易潇)《家风正,子孙兴:听赵忠心教授讲优秀家风故事》一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教授最新力作,列举了司马迁、曹操、范仲淹、毛泽东、杨绛、李嘉诚等数十位名人的优秀家风故事,让读者感受优良家风的熏陶,明白“家风是什么”,并且确立自己的家风,让子孙世代受益。

李嘉诚儿子为何会在麦当劳做夜间兼职?

揭秘李嘉诚12字新家训 以自己的榜样形象教育儿子

司马迁著《史记》并非"家里蹲" 足迹走遍大半中国

司马迁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,帮家里放牛,也很喜爱读书学习。

十岁时,父亲就指导他学习古文,接触历史上留下来的各种史学资料。在父亲的熏陶和引导下,司马迁越来越喜欢进行史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了。

后来,司马谈还让司马迁拜当时著名的学者、孔子后裔孔安国和著名哲学家、史学家董仲舒为师,专门学习古代历史和经典文献,以培养他进行史学研究的能力,奠定他将来接班继续撰写史书的基础。

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之后,要撰写史学书籍,只靠查阅现存的史料是不成的。特别是撰写历史著作,只是依靠当时已有的文字资料,更是远远不够的。司马谈坚信只有亲身游历祖国各地,遍访各地学者,博采众说,开阔眼界,扩充见闻,才能丰富史料,审辨真伪。

为此,司马谈鼓励年轻的司马迁到全国各地走一走,看一看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,瞻仰历史遗迹,到民间搜寻书本上没有记载的遗闻逸事,以丰富资料的积累。

在当时,外出游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
首先,按照儒家的规矩,做儿女的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离开父母、家庭到远方去旅行,那是不孝的行为,即便是父亲支持,社会舆论也还是会有压力的。

另外,古代的交通很不便利,孤身外出,四处游历,困难肯定很多,危险也很大。更何况司马迁当时才刚刚二十岁,没有单独出过远门。这不免使司马谈有些担心。

为了追求事业,司马谈不仅极力支持儿子远游,而且在出发前详详细细告诉儿子在远游中应当注意的种种事项,给儿子介绍他所掌握的线索,指导儿子怎样才能收集到可靠的资料。

司马迁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,冲破世俗观念的压力,遵照父亲的旨意,从长安出发,东出陕西南部武关,经河南西部的南阳,到湖北的江陵,考察楚国的历史;然后,渡江南下,到湖南汨罗江边,凭吊爱国诗人屈原的殉难之地。

他到地处湖南宁远县的九嶷山,瞻仰了原始时代部落领袖舜的葬地,泛舟于沅水、湘水。再到江西的庐山,考察夏代的建立者大禹治水的遗迹。他到江苏的会稽,寻访大禹的坟墓和大会诸侯的遗址,了解越王勾践“卧薪尝胆”的故事。又到江苏的姑苏(今苏州),拜访了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神祠。过长江,到淮阴,收集了汉朝名将韩信的故事和传说。

他到山东曲阜,了解儒家学者孔子的生平,在“齐鲁之都”讲学,观察孔子的遗风。在鲁南邹县(孟子的故乡)、峄山“行乡射之礼”。在薛县(孟尝君的封地),接触到当年三千门客的后代。游历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江苏沛县和陈胜、吴广农民起义的安徽大泽乡。最后,经过开封回到长安。

这一大圈儿,司马迁足足用了好几年的时间,行程数万里,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。

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,经受了种种磨难,克服了许多困难,但他却是大大开阔了眼界,增长了见识,收集了大量流传在民间的极为宝贵的难得的历史资料。

网络传播29060158 宁新备003号
Copyright © 2006 - 2024 NXTV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