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“两亿”杨郎村

宁夏新闻 2012-09-14 11:02 宁夏新闻网

杨郎炉子。 

  15年前,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村民从生产炉具做起,在2007年实现村民经济总收入超过1亿元,成为宁南山区第一个亿元村。去年,这一数据又被刷新为2亿元。杨郎,这个只有432户居民的小村庄,短短十几年,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奇迹。记者9月11日走进杨郎村,一探杨郎村的致富奥秘。

  “杨郎制造”被重新擦亮

  随着天气变冷,炉具制造迎来了高峰。走进杨郎金属制品厂,机器轰鸣。正与工人们一起干活的炉具制品厂负责人郭玉财双手沾满了油漆,60岁的他是村里第一批铸造炉具的人,见证了杨郎铸造业的发展变化。

  郭玉财说,20年前,杨郎的铸造业还是“零”,那时炉子都是用泥土制成的。随着经济发展,铁制炉具开始大量使用,杨郎村村民抓住机遇加工炉具。很快,“杨郎制造”的炉具在西北农村市场叫响,远销新疆、内蒙古、甘肃和青海等地。

  杨郎村党总支书记曹辉介绍,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杨朗的炉子销量达到了顶峰,铸造作坊达14家,年产销超过50万台。每年秋冬季,周边省区农贸市场上都可以看到杨郎炉子,村民们赚得钵满盆溢。

  火爆的市场,无序的生产,终究埋下了隐患。为了抢市场,杨郎铸造作坊之间开始恶性竞争,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质材料,导致炉子制造工艺和质量开始走下坡路。另一方面,城市化进程中,大量村民搬进了楼房,炉子需求量也在下降。部分铸造厂面临破产。

  要发展,转变经营方式势在必行。杨郎村党总支引导该产业淘汰小作坊,发展大企业,成立产业协会,“各铸造厂统一购进钢材,统一质量和加工标准,不但消除了本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,还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产品质量。同时,行业协会的会长跑西安,上青海,联系销路。如今,杨郎每个铸造厂都是订单加工,确保利润稳定增长不成问题。”已成为铸造酿酒业协会负责人的郭玉财说,“杨郎制造”品牌重新被擦亮。

  多元化经济支柱一变四

  2007年,杨郎村经济总收入一个亿。农民手里有了钱,是小富即安?还是开拓创新?村“两委”仔细研究后达成共识:搞多元化经营,促经济发展转型。于是,在村党总支下,成立铸造酿酒、奶牛养殖、养鸡和种植业等4个党支部,选举行业带头人和能人作为支部书记,同时成立了行业协会。

 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,既带群众致富,也帮群众解忧。65岁的养鸡大户尹根海告诉记者,当初搞养殖大家一窝蜂上,养殖户除了跑销路,还要订购饲料、学技术,个个累得筋疲力尽。后来,有了养鸡协会,养殖、培训、销售、运输一条链发展,各环节分工明确,专人负责。2011年,由于产量过剩,大量鸡蛋销售不出去,村民们很着急。兼任养鸡业协会党支书的曹辉组织人员,先后到内蒙古、青海、四川等地跑市场,最终与当地签订了每天供应10吨鸡蛋的合同,解决了杨郎鸡蛋的销路问题。

  在四大产业协会基础上,杨郎村党总支110名党员和农民结对子,搞帮扶。农民从党员的身上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经营思路,也学到了敢为人先、踏实办事的精神。现在,杨郎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,村民经济总收入2.2亿元,成为富甲一方的村庄。

  家事村事事事关心

  生活富裕了,村民们眼界也宽了,开始走出自家宅院过问集体事务,当家做主、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。

  原州区头营镇党委副书记何生虎介绍,头营镇各村每月20日定期召开“民主议政日”会议。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现场解决,一时解决不了的,上报镇党委研究解决。一年来,通过“民主议政日”会议,快速解决了马庄村级道路铺沙硬化等一批民生实事。杨郎村也实施了党务、村务、财务“三务”公开。村里的发展思路,各协会的运行情况张榜上墙,让村民们一目了然。

  何生虎说:“不管家长里短,还是疑难问题,老百姓都有地方提了,提了以后就能解决,这让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更信赖。”

  2011年,杨郎村被自治区党委授予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。(记者 张九阳 雍斌 剡文鑫 文/图)

网络传播29060158 宁新备003号
Copyright © 2006 - 2024 NXTV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