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口转内销 广交会应大有可为

财经新闻 2009-08-04 09:22 广州日报

一边是出口滞销,一边是内在需求潜力巨大,如何充分发挥出口转内销的蓄水池功能,广交会可以利用其“第一会展”的优势,为二者对接寻找突破口。

有着50多年历史的广交会再出新招。据悉,为了帮助企业拓展内销市场,商务部外贸司日前下发的一份调研函表示,拟在每届广交会结束后增加一场出口商品展销会,展期4天,前2天对国内专业采购商开放,后2天对公众开放。

作为“中国制造”的缩影,广交会一直被称为“对外开放”的象征。带着中国30多年开放的印记,广交会本身也在不断创新,拓展自身功能。从第101届开始,广交会更名为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”,在以往出口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进口功能。第105届广交会,在更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,首次向国内采购商开放,设置“出口转内销”专场。

与前几次的由外向内转型相比,计划中的“出口转内销”转变之大,更显突出。它不同于第105届,只是在广交会期间举办两场内外贸企业对接洽谈会。而是在广交会结束后,单独举办出口商品展销会,以类似拉长广交会期限的变通,来为出口转内销搭建平台。这一方面是广交会以功能多元化之径,继续抢占会展业制高点的自身需要,另一方面则是由出口导向为主转向内外贸并重的战略所需。

其实,公众对出口转内销并不陌生。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一些有“瑕疵”的日用消费品,因为出口不过关被打回国内销售,可谓出口转内销的雏形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出口转内销变得越来越平常,规模也比以前大了许多,当外贸出口积压、海外市场滞销时,商品转而销往国内市场,已是很多中小企业的普遍做法。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,让出口转内销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,遭遇出口寒流的外贸企业,最终发现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,足以让企业走出困境。于是,出口转内销很自然地成为众多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法宝。

如果说以前的出口和内销尚处于两个轨道,出口企业享有过高的税率优惠以及政策支持等,那么现在这种差距已在逐渐缩小,特别是加入WTO后,越来越成为常态的出口转内销,实际上对内外贸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对接提出了挑战。内外贸企业对接好了,出口转内销顺畅了,不但有助于企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,而且还可以对经济过度依存外向型的结构性偏差作出调整。这也是拉动内需的本质所在。

然而,由于外贸企业向来是与国内市场割裂的,这决定了出口转内销实施起来,必定存在着诸多障碍,如何排除这些制度障碍和观念障碍,就成为转型的关键所在。最典型的莫过于内外贸之间的交易制度无法直接对接。出口贸易和国内贸易必须消除长期存在着的“两张皮”,使两种支持政策和两种交易制度更好地对接起来。

出口转内销需要政策的扶持和交易机制的逐步完善。不少外贸企业提出出台交易规范、开展信用证交易的呼吁。而类似广东加工贸易内销“先销后税”的做法,也不失为一种政策鼓励。一方面是出口滞销,一方面是内在需求潜力巨大,如何充分发挥出口转内销的蓄水池功能,广交会大可以利用其“第一会展”的优势,为二者对接寻找突破口。这对制造业,对内外贸企业,对消费者,都将是有益的尝试。(李龙)

网络传播29060158 宁新备003号
Copyright © 2006 - 2024 NXTV.CN